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辖区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万余人,汉族、瑶族、彝族、回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时尚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对于五华区司法局大观司法所来说,维护好辖区民族团结,解决好关系到各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重要课题。
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司法局大观司法所(以下简称“大观司法所”)以合乐平台网页版为主线,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司法服务管理方式,深入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基层法律服务等系列工作,拓宽了司法服务渠道,保障了辖区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打造了城市民族工作新标杆,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调解解心结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傣族调解员魏云在大观司法所工作20余年,见证了大观司法所不断探索调解机制的努力。
多年来,大观司法所致力于打造“枫桥式司法所”新样本,建立了全省首家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2021年,在全省首创并实施了“政法委员+两长一顾问”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政法委员牵头,司法所所长指导做好具体调解工作,派出所所长做好事态稳控和情绪疏导,法律顾问做好法律问题咨询,充分调动整合各类资源,把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引导辖区各族群众树立守望相助、和谐共居的理念。
2021年,一起群众间的医疗纠纷,在“政法委员+两长一顾问”模式下得到有效化解。
魏云介绍,纠纷处理中,街道政法委员、大观司法所、大观派出所、辖区律师严格依法按程序开展调解工作,多次在患者家属和院方之间积极开展思想疏通工作,同时聚焦纠纷因果情况和争议焦点等进行疏导,最终平息了医疗纠纷。
目前,大观司法所不但有像魏云这样经验丰富的金牌调解员、专业的律师团队,还有由街道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律师、人民调解员等法律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形成了一个高效、专业的工作机制。
结合辖区实际,大观司法所将城市民族工作贯穿于调解机制的每一个环节。据大观司法所所长熊贵仁介绍,大观司法所将民族团结理念贯穿于调解工作中,以会代训组织各社区调解主任、调解专干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社区人民调解员培训活动,通过现场调解点评教学活动、法律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人民调解员调解技巧;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在面对群众纠纷事件时,能够让懂得民族语言的调解员共同进行调解;同时,认真帮助解决辖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推进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让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
多年来,大观司法所先后荣获“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昆明市创一流司法所先进集体”“昆明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司法所干警因在平安医院建设中的突出成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多个部门共同通报表扬,授予“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帮扶暖人心 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观司法所通过一系列帮教工作,加强对安置帮教对象的法治教育和关爱关怀,进一步提高了安置帮教对象的法治意识。
居民老罗就是帮教成功的典型对象之一。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合乐娱乐公司工作,辞职后没有了固定工作。当时,与他相依为命的仅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年近60岁的老罗承受不了抚养女儿的重担,走上了盗窃道路……今年3月,老罗从大观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对象转为安置帮教对象。“我们多次组织辖区爱心人士为老罗捐款,旧纸箱和过期的旧报纸会送给老罗变卖……能帮的我们都尽力帮。”大观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
改变的不仅仅是老罗一人。大观司法所积极探索“关怀+延伸”安置帮教模式,根据各民族群众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实现帮扶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安置因人化、教育人性化。
一直以来,大观司法所创新工作思路,将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相结合,以“律师坐诊”的方式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现场互动交流,充分利用司法所微信矫正工作群“从心启航”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强化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订单式’普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盲目性,提高了居民的主动学习性。”熊贵仁说。去年,大观司法所与云南省道路桥梁施工行业协会举行“大观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基地”揭牌仪式。双方还签订了《大观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就业基地》工作合作协议,吸收辖区社会力量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创建安置帮教基地,这无疑是大观司法所创新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又一创新举措。
普法固防线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近日,一场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合乐平台网页版系列活动暨相关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在大观街道顺城社区开展。
活动中,大观街道办事处、大观司法所等多家单位围绕主题,通过展览民族团结宣传展板、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现场法律咨询、法律援助面对面宣讲等多种方式,向辖区居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这仅是大观司法所积极开展普法工作,营造良好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的一个缩影。
大观司法还所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不断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各民族群众中多举措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增强辖区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和法治意识。
“每一场调解就是一次现场普法。”魏云介绍,在开展调解中,大观司法所会积极向当事人讲解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要依法依规解决。
在云南省司法厅的关心支持下,五华区司法局、大观街道办事处对篆塘公园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大观篆塘法治文化园里的法治宣传栏中政策法规摘要、法律知识问答、案例点评、法治漫画等内容总吸引了市民们驻足学习。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了群众休闲娱乐之地,也成为了大家学法的重要场所。
大观司法所还充分利用大观篆塘法治文化园等辖区文化场所,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在法治宣传栏中选取典型性案例,积极组织社区法治文化书法绘画展、社区法治文艺活动,着力发挥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功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吸引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到日常普法宣传中来。
同时,大观司法所积极组织各社区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把社区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社区各民族群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保障了各民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为面向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专业、更便捷、更高效的法律服务,大观司法所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附近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域,举办法治挂图、法治图片展览等,切实提高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律素质;持续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宣传活动,安排普法志愿者走进公园、辖区工地、农贸市场等人口密集区域;邀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畅通绿色通道等,引导各民族流动人口能按法律程序表达诉求,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下一步,大观司法所将进一步优化整合优势资源,将城市民族工作融入司法为民的全过程,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路,为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贡献基层司法力量。”熊贵仁说道。
来源:昆明市五华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丹霖
校对:张媛
监制:黄薇
审核:马文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